Tuesday, January 18, 2005
不太CLEAR的社論
如,失業率和往大陸投資的相關連。台灣在美國電子產業不景氣下,這對失業率的影響是否也應在社論提到。而不是全然避開不提。
還有,那些是不該外移的也外移走了,是不是可以說明舉例。(我不是懷疑,而是希望有的話,更有說服力)
另外,技 術及品牌不成功 和 西進 之間的相互關係 是可以再更清楚的說明。 because cheap labor in China is such a big advantage for Taiwan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y it will impede the innovation and brandname cultivation, that will be an interesting topic.
The Economist magazine's article about Taiwan (special suvery)
* * *
1/18/2005 自由時報社論
社論 | |
「經濟學人」對兩岸經貿關係誤解多於正解
|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上週刊載了一篇有關台灣的專題報導,負責採訪的北京分社主任麥傑思在文中對兩岸經貿及政治關係提出了一些分析和建議。基本上該刊對事實的 觀察很值得我們參考,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因忽略了就業問題及中國政策的影響力,便值得再斟酌,至於政策建議由於未能注意到中國的政治條件和意圖,以致過度 樂觀。
在事實的觀察方面,麥傑思正確地指出,三通目前只剩下一個通航問題,而通航的經濟意義不大,不通航對台商只是一種麻煩而已,在沒有三通的情況下,台灣投資 中國仍然非常興旺。這項觀察若用統計數字來看就更清楚。我國近十多年平均每年對中國投資金額佔國內生產毛額的二%,若以實地調查的金額來算,甚至可能達到 四%,而美國和日本每年對中國的投資只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萬分之五左右,我國對中國投資的比率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我國目前約有三十六%的出口品賣到中國, 此一比率也是全球最高者,我國利用中國市場的程度也遠超過其他國家。根據上述數據可發現,國內某些人士一再說兩岸不三通台灣就沒有前途的說法,乃是違反事 實的一派胡言。
麥傑思也指出,東協加三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易在幾年內就可以成功,也許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因此國內有些人擔心中國以東協加三等方式孤立我國使我國邊緣化,是 不必要的憂慮。因此未來十幾年間我們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爭取的國際合作空間,而全球情勢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自由化政策也可能發生很多變化,孤立我們並不如想像 中那麼容易。實際上各國都已簽署資訊產品免稅協定,因此我國主要出口之資訊產品並不會被東協等自由貿易區排擠。各國也都有外銷沖退稅的制度,因此我國賣給 各國加工後再出口的原料零組件實際上也是免關稅的,因而不受這些國家和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排擠。我國目前產業發展的方向是知識經濟,也就是要生產其他 國家不易生產的產品,這類獨門產品當然也不會被自由貿易區中其他國家的產品所取代。更何況東協加三也將把鋼鐵、水泥及農產品等排除於相互免稅範圍,因此我 國這些產品仍會與區內產品適用相同關稅而不致被排擠。由此可見,我們不必過於擔心因中國推動東協加三而邊緣化。
倒是麥傑思認為我國應該與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意見,很值得商榷。我國目前仍無法和美日及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因並非我國的經濟地位不重要,或各國不 願意簽,而是中國用激烈的政治態度表示要懲罰和我國簽約的國家。中國積極推動東協加三的目的,基本上是要在經貿關係上孤立我國,要造成我國走投無路的窘 境,最後只能接受中國無理的政治勒索而和中國更密切經貿往來。若未能加入其他自由貿易區而只能和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就是順著中國設計的路走,到時候在政 治條件上也只能任中國宰割。
經濟學人的報導認為台灣的製造業遷至中國,反而使資訊業降低成本而提高在全球的佔有率,因此產業被中國磁吸而空洞化的說法是錯誤的。經濟學人這項主張顯 然忽略了所指的佔有率只是那些廠商而不是台灣經濟。實際上產業外移所造成的失業,政府和任何真正關心這個國家的人都不能視而不見。更何況那些變大的廠商所 獲得的利潤也許並未變大,也未匯回台灣,因此對台灣不一定有利。在這些廠商之外,還有更多失敗而血本無歸甚至債留台灣的廠商。經濟學人只根據某些少數成功 的廠商看問題,頗有一隅之失。
經濟學人在產業方面的分析基本上是靜態而局部的,因此忽略了動態及整體的影響。他們沒注意到我國部分產業移到中國後,中國藉不公平的手段威脅利誘相關產業 跟著移去,使我國原本不該外移之產業也被搶走。最關鍵性的問題是忽略了失業的嚴重性。同時他們也忽略了我國對中國的出超是以減少對其他國家的出口所換來, 而誤以為對中國出超是我國外匯準備的來源。這種種錯誤,我們以往已作詳細分析,希望該刊能注意與參考。
經濟學人另一項主張,認為中國若與台灣經貿往來已形成本身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時,就更不致對台獨問題動用武力,國內不少人士也持相同的看法。事實上中國除 了武力之外,已很明確地採用以商圍政及以經濟力量威脅台灣的做法。我們若和中國有更多經貿往來,一旦中國利用經濟制裁和商人的壓力,很可能奪走我們的自由 和民主。
至 於經濟學人建議我們要善用創造技術及品牌兩大策略,原則上是正確的,但卻忽略了我國近年來在這兩方面成果不如理想的原因,便是廠商及政治人物太迷戀中國的 經濟。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多年前就已指出,我國廠商若太重視到中國發展的機會,自會忽略產業升級該有的努力,如今不幸言中。經濟學人未能注意到這些整體動 態的影響,因此才會對台灣經濟依賴中國的許多缺點略而不提。希望他們在釐清這些問題後能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以免誤蹈陷阱,不僅對台灣不 利,對全世界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